教育部探寻高考双轨制:教育框架以技能为核心2014/6/9 11:25:47 来源:南京 作者:admin
高考改革探路双轨 “改革如能顺利实施,高考将由‘单轨制’变为‘双轨制’,从而建立一个以技能为核心的大学教育框架,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多了选择渠道,一方面对市场需求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我国即将出台改革方案,内容主要是将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分开。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主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些信息表明,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将在高考分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两种模式并行 从相关机构给出的数据看,目前我国职教生就业率较高,超过95%,平均工资却相对较低,职教学校也普遍感觉自己不受重视,觉得社会地位不如正规的高校。而现实中,高考仍是中国教育的决定性因素,每个孩子从学会说话到高中,都要受它的指挥和影响。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条件,它通过分数区分从名牌大学到高职的生源,高考给出了一个以高等教育为价值标准的判断体系,即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是有意义的,相反,进入职高是落后的。这也导致职业学院的学生自我定位很低,一些职业学院只能录取低分考生。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表示,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根据一张卷子来决定一个孩子的终身,这对孩子不公平。 他认为,现行的高考制度在学与用的对应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这种困惑,即在学校学的东西,到社会用不着,社会需要的技能,学校又没有好好教。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学生和家长看来,确实没有太大吸引力。它并没有区别于一般大学的优势,甚至有人称,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会去职业学院。在国家支持层面,职业教育学院在教师队伍的配置以及教学科研经费等方面都不如一般大学。 现在,这种情形有可能得到改善,我国将出台一项关于高考制度的方案。在新方案中,高考将变为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考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所谓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是指一种为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一种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 对此项改革,一些教育人士做了解读。大方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文称说,原来我国学与考的模式是由下至上的,主要通道只有一条,即从小学考进好的中学,再由好的中学进入大学,一般学生的选择方式都是这一通道,偏离这条通道,都被视为不是“正经大道”。这给学子的压力很大,因为一旦他有一个地方发挥不好,就等于失去了大半的机会。现在,与这条通道并行的,又多了一种选择,即从制度上对职业教育予以支持,让学子在做多种选择的时候,不会有自卑感,“这在教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与林文持不同看法的教育界人士不在少数。他们认为,林文所说的这种情况,有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郑州市教育局一位官员就说,职业教育要真正强大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些年所沉积的问题太多,并且造成的观念也不是短期能够转变的。 “在中国,职业学院确实给学生家长造成的印象不好,职业学校的学生向外展示的形象也并不良好。他们一般是读完中专便就业,这在学历上是个问题,只有少数人上了大专,中国的职业教育目前给人一种低学历的印象。” 这位官员也给出一个建议,教育部在制定细则的时候,要在学历方面下功夫,扭转职业学校低学历的印象,可以借鉴欧洲一些国家的处理方式。在欧洲国家,选择职业教育与选择一般大学教育是一样的,因为选择职业教育后,学生也可以读硕士、读博士,一样受到尊重。“而在我们国家,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进一步畅通从高职到本科再到硕士、博士的通道,学生报考的意愿才会强烈。” 他还认为,只有建立以就业为导向,而不是以学历为导向的体系,目前的状况才可能有本质改变。当然,这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进行扶持,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 数百高校向职教转变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多年,有一个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这种矛盾更多时会在单位招聘时集中体现,即用人单位称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而事实上,这些年各高校一直在扩招,在专业和课程方面也在根据市场进行调整,一些高校对此投放的师资力量和资金也很庞大。可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上需要的人才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针对这一情况,鲁昕称,要全面解决市场与学校之间的供需差距,下一步,教育部将要做一项更加庞大的工作,将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变。如果这项工作得到全面实施,那么就会有近一半的学校要强化专业教育,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进行对接。此外,鲁昕还介绍,已经成立了一个联盟,加入这个联盟的学校已有150多所,这些院校将会配合教育部的工作进行转型和改革。 林文表示,学校加入联盟,配合转型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具体的实施细则。细则的制定依赖各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它的成败也决定于各学校的支持力量。比如专业怎么强化,怎么设置?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统计工作怎么进行?这都需要花大力气做,否则不会起到太大功效。 林文介绍,在一些欧洲国家,社会企业最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哪个方向需要人才的数量,以及哪些专业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等,都有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会反馈到学校,学校再根据数据做出应对。那么,学校在招生的时候,也会做相应的调整,力求招生与市场需求一致。 不过,林文同时也表示,也不能一概全部按市场趋势走,“今年这个专业好就多招,明年那个专业不好就少招,这对学校稳定教学质量也没有好处。” 师资与收入 对于“高考双轨制”,郑州一位教育人士认为,在双轨制实施后,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参与这项转型的学校所设专业和课程会差不多,因为都是按市场目前最热门的专业来设置课程,“会有课程雷同,一股风的情况出现。”这位人士说,如果所有学校课程都差不多,那么办这么多学校的意义就不大。 另一个问题是增加了专业,授课老师从哪里来?“双师型”教师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个名词,意思是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 林文称,如果按教育部的规划实施,高校将需要大量“双师型”教师。但我国现实的情况是,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教育队伍本身动手能力就不强,怎么指望他们能教给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针对这一现象,鲁昕表示,今后的职业教育工作,将会更加重视产业与教育相融合,做到学校与企业相通合作。只有发挥市场作用,将社会资源引入学校,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教育和教育实践场所,职业教育学生的发展才能内外衔接。 林文认为,职业教育改革如果想取得良好效果,除做好舆论宣传、消除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之外,深层面的工作就是配套措施。 林文举例说,我国被称为“制造大国”,按道理说,我国的技能型人才应该非常有优势,然而事实正好相反,我国的技能型人才与市场完全不匹配,顶尖的技能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这与欧洲国家的情况根本不能相比。中国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有2.25亿,其中技能劳动者不到一半,而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呈严重缺乏状态。 这一情况导致的后果已经体现。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似乎说明我国顶尖技能人才水平已经与国外不相上下,然而汽车、手表等常规产品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这说明我国技能教育较为落后。 “原因很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工资低。”林文说,收入决定劳动价值,提高工人的收入,才能调动积极性。在这方面,广州等地做的工作要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他们实行户籍积分制度,用工单位用人时,要考虑发明专利、工作年限、技能等条件,把这些纳入员工的收入体系。 “这对于从事技术工种的工人来说非常合适,等于工人工作年头越多越吃香,而不是吃青春饭。” 办学多元化 “德国同样是以制造业闻名的大国,他们的职业教育体系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 林文说,德国学生中学毕业后,近6成上了职业或者专科学校,他们如果有条件,还能继续读到更高学历。德国社会对技术型人才也非常尊重,他们的福利并不比公务员或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差。 林文认为,全球进入新一轮的技术比拼时代,只有过硬的技术才能做出好的产品,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学校都能充足供应,只有这样,中国的制造业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改革如能顺利实施,高考将由‘单轨制’变为‘双轨制’,从而建立一个以技能为核心的大学教育框架,一方面学生多了选择渠道,一方面对市场需求起到积极作用。” 郑州市教育局的一位官员说,“高考双轨制”首先带来的变化是高中办学多元化,初中毕业生有了多样化的升学选择。链条会延伸到初中教育阶段,初中教学也可能随之改变,应试教育环境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当然,实现这些并不容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得看国家部委的决心。” |
随机文章
推荐阅读
|